1946年内战爆发,上海社会动荡,百业萧条,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上海地区失业人数达到30余万,大批生活无着的市民和游民不得不依靠摆摊做小生意养家糊口。

上世纪40年代外滩树荫下的小摊贩

福建路上各式摊贩云集
7月中旬,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以有碍交通、整顿市容为名,决定取缔黄浦、老闸两区摊贩,限期三个月,“劝令摊贩迁地营业或另谋生计”。8月,市长吴国桢再次强调:“自九月一日起对于本市摊贩除小吃摊和香烟摊外,一律加以取缔,违者加以没收”。

警察在街头取缔摊贩
对于众多度日维艰的摊贩而言,这道禁令简直是雪上加霜。在中共地下组织——上海警察工作委员会(警委)支持下,上海摊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请愿活动。
“警委”把黄浦区8条马路的摊贩组织起来,由16人组成黄浦区摊贩委员会,开展抗议斗争。8月28日,全市1万余摊贩聚集汉口路,前往市政府请愿。黄浦区摊贩派出16名代表向当局交涉,提出三点要求:收回不许设摊的成命;释放被捕摊贩;发还没收货物,准许营业。这些正当要求被当局严词拒绝。

老闸、黄浦摊贩请愿
9月20日,黄浦区摊贩委员会组织300余名摊贩手执彩色标语,在浙江南路集合,向市政府进发,沿途高喊“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工作”等口号,要求与吴国桢对话。几天后,吴国桢与摊贩代表谈判时态度强硬,声称“政府方针已定,如若违反,严惩不贷”,谈判因此破裂。11月20日,黄浦警察分局调动两辆大卡车开至汉口路、福建路附近,便衣警察两头夹击,把摊贩连人带货装进卡车;老闸分局随即如法炮制,至27日两区拘捕700余名摊贩。更令人愤慨的是,正值天寒地冻时节,警察局不准家属探望和送衣被。
当局的蛮横无理,激起了更大规模的抗议浪潮。11月30日早晨, 3000多名摊贩及家属组织示威游行,包围了黄浦警察分局。家属要求进监狱送衣送饭,门警不允。被押摊贩大喊:“冻死人啦,饿死人啦”。大门外众多摊贩和家属将大饼、油条雨点般向监狱内掷去。又有人试图冲进监狱,门警立即关闭大门。警察局内的中共地下党员在警察中开展同情支援摊贩的运动,并将外面的消息告诉在押摊贩,内外抗议口号声响成一片。

群众在黄浦警察分局前示威
市政府当局出动大批保安警察和宪兵,用水龙喷射驱赶示威者,摊贩与军警展开搏斗。军警悍然开枪,打死7人,打伤多人,拘捕多人。示威者群情激愤,高呼 “我们要活命” “打倒刽子手” “为死难者报仇”等口号。军警当局下令全市戒严,声称对示威者“格杀勿论”。下午,又有家属前往警察局,要求探望被押者,递送食物,被警察拒绝,骚动中群众被打伤11人。
第二天,5000余示威群众分别包围黄浦、老闸两区警察分局。在黄浦分局前,示威者英勇搏斗,以石头、竹杠、木棒对抗军警的水龙、催泪弹、警棍、刺刀、步枪。冲突中群众被杀害10人,伤百余人,被捕近千人,还有2名采访记者被殴打成重伤。

群众在黄浦警察分局前示威
上海市民普遍同情和支持摊贩,全市公交车辆停驶,南京路商店一律停业。斗争持续几个月,最终迫使市政府妥协,允许黄浦、老闸两区摊贩继续营业,撤换黄浦警察局长杜淳,上海警察局长宣铁吾也被迫公开道歉。
上海摊贩请愿事件震惊全国,引起社会各界严重关注。《申报》《新闻报》《文汇报》《大公报》《联合晚报》等报纸和和各大通讯社进行了大量报道。12月1日、2日,延安《解放日报》连续报道了这一事件,还援引路透社、合众社的评论,“这次骚动为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1946年12月1日、2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上海摊贩斗争的消息
(黄浦区档案局 景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