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宅主人荣宗敬的人生故事
 

应秀菊

 

在上海陕西北路临近南京西路处,有一栋花园洋房很是醒目:气势不凡的立柱,彩色玻璃的窗户,门口有一棵历经沧桑的老樟树;南面是草地,最外面是一排雕花石砌矮墙——好一座闹中取静的顶级豪宅!这就是荣氏集团创办人荣宗敬的故居,人称荣氏老宅。近日,由于荣宅的重新修缮完成,使这座百年老宅又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沪上人们关注的焦点。

荣氏老宅

荣宅旧影

荣氏老宅,一座外观设计精美的百年老建筑,坐落于陕西北路186号。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于1918年建成,原房主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回国,由荣宗敬买下。荣宗敬和他的弟弟荣德生是民国时期的“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荣宗敬是荣毅仁的大伯。1920年扩建时增设了辅楼,辅楼呈六角形,浅红色圆形穹顶。主楼立面两层列柱敞廊,从廊柱顶部辨别,柱子涵盖了古希腊的三种柱式,即多利克风格(廊柱顶端为平板)、爱奥尼风格(简朴的书卷行装饰)和科林斯风格(柱顶为叶形状装饰雍容华贵)。走入一扇扇造型不一的门洞,似乎走进了另一个年代:木质雕花的楼梯扶手,略微蒙尘的彩色玻璃,图案复杂的拼花地板……还有红色的机平瓦,外挑的老虎窗,无一处不带有岁月沉淀下的优雅。窗户外面是葱茏的梧桐,梧桐外面是喧嚣的街道,仅仅隔开一堵墙,却享受了另一种心境。感受着这份都市中难得的静谧。

维多利亚风的日光室

会议室中西合璧的木雕 。会议室的墙壁色彩浓郁,配有深色木质护墙板。

木质雕花扶梯

木质壁炉四周刻有雕花,由大师级工匠纯手工打造。壁炉带有新古典主义元素,又兼具中国风细节。

 

荣宅宴会厅的彩色玻璃天顶尤为闪耀        走廊处的彩色玻璃天顶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修缮后的荣氏老宅处处体现着设计者的独具匠心:会议室深色木质壁炉刻有极富古典主义元素但又兼具中国风的雕花;饭厅天花板上的装饰型图案取自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维多利亚风格的日光室拥有带有具象场景的面板;荣宗敬夫人房间的护墙板上抽象化的缠绕枝藤和树叶来自阿拉伯花卉……修缮后的老宅内部装饰无处不雕花,地面、木作、珐琅砖、彩粉墙面极为考究,彩色玻璃装饰精美。木质的中式装饰尽显庄重气氛,西式装饰风格又洋气敞亮,中西合璧如交响乐般完美和谐。走进荣宅,令人充分感受到上海百年老建筑的华美风采,充分领略建筑艺术之美,也不由令人回忆起这座建筑的主人——荣宗敬的人生故事。

屡败屡战  终获成功

荣宗敬少年时生活艰难,14岁时就背着一个包袱,从无锡上船,摇摇晃晃地飘到上海,进入一家铁锚工厂当学徒。他从早上天蒙蒙亮睁开眼睛,一直忙到晚上天墨墨黑:生炉子烧水扫院抹桌等等,没有什么活不干的。年幼太劳累,半年不到,荣宗敬就患上了伤寒症,病倒在床。母亲听到消息,急忙从无锡赶到上海,雇了船把他接回老家。母亲请医生为儿子看病,日夜精心照料他。第二年3月,荣宗敬病愈了,可惜头发也脱光了。荣宗敬感到光头丢脸,挨到第二年头上才长出稀疏的几根头发。

荣宗敬

荣宗敬身体好了,在家待不住,急冲冲地重回上海,进入永安街上的源豫钱庄学生意。这一次,他干了三年,直到满师。之后,他跳入一家专营汇兑业务的钱庄当跑街,负责无锡、江阴、宜兴三地的汇兑收解业务,举凡存款、贷款、贴现、汇兑和金银买卖什么的都做。他很用心地学,很快就能够独立操作了。1893年年初,他回家乡无锡娶了陈氏为妻,过起了和和美美的小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结婚第二年甲午战争爆发,荣宗敬所在的钱庄损失巨大,资金无法回笼,终于在年终的时候宣布倒闭——荣宗敬失业了!

荣宗敬想尽一切办法找工作,结果连连碰壁,只好无奈地回到无锡老家。一晃就是一年,还是找不到工作,荣宗敬长吁短叹,徒唤奈何。

甲午战败不仅给荣宗敬带来了灾难,也给他在广东的父亲荣熙泰和弟弟荣德生带来了灾难,因为商业萧条,父亲荣熙泰被迫辞职带了弟弟荣德生回老家。先前,父子三人有头有脸,一转眼都成为失业者。父子三人再三商量,觉得与其为人家打工,还不如自立门户创办钱庄。

于是,18962月,荣家投资1500元,招股1500元,在上海南市鸿生码头开设了广生钱庄;荣宗敬当经理,荣德生管账。钱庄开业半年,又有一场灾难突然降临:父亲荣熙泰病逝了,年仅48岁。父亲临终前留下遗训:“经营事业,信用第一,开支节省,做事要稳重。”  

办完丧事,荣宗敬和弟北荣德生含着眼泪投入工作。两年过去了,赚钱不多,入伙的股东纷纷发牢骚抱怨,要求撤股。荣宗敬和弟弟荣德生面临创业以来的最大困难,仔细商量后,两人毅然决定全部接盘。从1898年开始,钱庄完全由荣氏兄弟独资经营。

之后,荣宗敬遵循父亲的遗训,工作勤奋,对客户讲信用,服务也极其到位。随着时间推移,客户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老客户。到了1901年,荣氏兄弟已盈利5000多两银子,他们在上海滩上杀出一条血路来。那些退出的股东连声哀叹,悔恨不已。

荣获“中国面粉大王”和“中国棉纱大王”桂冠

一天,荣德生眼睛放光,兴奋地对哥哥荣宗敬说:“在所有进口货物中,外国面粉输入量最多,为什么?因为免收关税,所以利润高。要是经营面粉业,肯定会有大的赚头。”荣宗敬连连点头。 这时,父亲在广东的老朋友朱仲甫来到无锡,荣宗敬带着弟弟立刻前去拜访。他们把办面粉厂的计划一说,朱仲甫就爽快地说:“好主意,我入股。”荣宗敬兄弟集资到3万元,朱仲甫出资一半,荣氏兄弟各出3000元,另外余额靠招股集资。

19023月,荣氏兄弟在无锡西门外创办了名为保兴的面粉厂。工厂开业整整一年,经营状况并不佳。市面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机制面粉看着白,却没有营养,吃了会不消化”。投资没有回报,大股东朱仲甫拆股退出,另外几个股东也打起了退堂鼓。

面对危机,荣氏兄弟很震惊,但也无奈,最后决心坚持下去。他们把自己的股本增加到2.4万元,成为最大的股东;同时,扩大招股,使得全厂总资本增加到了5万元。他们将厂名改为“茂新”,荣德生任经理,荣宗敬任批发经理。一天,荣宗敬在上海福州路青莲阁茶楼巧遇无锡老乡王禹卿,他14岁到上海当学徒,当时在一家油麻店负责北方销售。 “荣先生,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王禹卿问道。 “面粉积压近2万包,销不出去,头疼。”荣宗敬叹了一口气。“南方食米,北方吃面,你守江南销售面粉,当然打不开局面。” 王禹卿微笑道,“如能北上山东,找开华北甚至东北市场,那你就不用犯愁了。”荣宗敬眼睛一亮,赶忙问:“你现在月薪多少?”“3块银洋。”王禹卿有些难为情。“我给你12块,你过来一起干吧!”荣宗敬说,“销售面粉惯例可付2%的佣金,我给你10%,怎么样?”王禹卿眉开眼笑,马上答应辞职,王禹卿还真不是等闲之辈,他拉上哥哥王尧臣北上山东,仅仅1个月,就把几万包面粉全部卖掉了。王禹卿两兄弟在销售上奇招频出,如派人到无锡各面馆、面店和点心店推销,推出先试用再付款的优惠政策,还在面粉包里随机放进一块铜元作为“彩头”,给消费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荣宗敬看到面粉店起死回生,大喜过望。他十分重视新技术,1905年得知英国的制面设备比法国的要好,马上购进6部英制钢磨机器,顿时使工厂生产能力翻了一番;不久,得悉美国研制出了新的面粉机,性能更加优良,于是又举债采购。 

很快,面粉的销售打开全国局面,荣宗敬和兄弟荣德生这才松了一口气。

但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荣宗敬和兄弟荣德生在上海考察时听到“传说”:销粉主任王禹卿等人不满足做“高级打工仔”,正在悄悄商议辞职,联合到上海创业。他们在茂新创建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掌握了茂新的各种销售关系,一旦走人,茂新马上就要垮掉。荣氏兄弟大惊失色,火速赶回无锡。他们迅速了解到王禹卿等人财力有限,仅仅筹款2万元,到上海开办面粉厂至少需要4万元。荣宗敬让人放话给他们:“我愿意出这笔钱!”王禹卿等人几番密商,最终同意荣氏入伙。于是,荣宗敬、荣德生出资2万元,王尧臣、王禹卿兄弟出资8000元,浦文渭、浦文汀出资1.2万元,合计4万银元,联合到上海筹建新厂。19132月,福新面粉厂开业。荣宗敬任总经理,统揽全局;王尧臣任经理,负责采购、销售等具体事项;荣德生任总管。

机声隆隆,福新面粉厂每天出粉1200包。开工一年,盈利3.2万元,盈利率高达80%以上。

1913年冬天,荣宗敬划拨10万两白银,在上海购地建厂,订购了21部美国制粉机运到厂里,该厂名为福新二厂,开工后每天出粉5500包。此时,运营10个月的福新一厂已经实现赢利3.2万元。

19146月,荣宗敬又在福新一厂的旁边购地建起了福新三厂。他接连办起了一系列福新面粉厂。到1922年,荣氏兄弟共有面粉厂12家,所生产面粉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等地。

1925年, “兵船牌”面粉赴费城万国博览会参展。192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给茂福申新总公司颁发“优良面粉”奖状,荣宗敬和兄弟荣德生成为中外闻名的“面粉大王”。

面粉厂经营得如火如荼,一片兴旺,荣氏兄弟把目光聚焦到纺织业。

他们在上海郊外周家桥买下一位意大利地产商的产业,开始建造纺织厂。

荣宗敬的经营理念是:必须要控股!在招股时,荣氏兄弟保持55%股份,另一位朋友持股25%,其余20%为散户所持。

191510月,36台英国进口纱机开始转动,机声隆隆。荣宗敬、荣德生为该厂定名“上海申新纺织厂”,即申新一厂。荣宗敬建立申新一厂,一反多数企业采取股份制公司的形式,而是采用了当时极为罕见的股份无限公司的形式。“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常常会争吵,容易丧失企业发展的商机;股东对企业发展失去信心,就会把股本转让给他人,这会造成新的矛盾。”荣宗敬对人说,“无限公司模式有很大的好处:经理做主经营,对企业负全责,股东不得将股本转让给公司以外的人,只能在公司内部转让。”

不少人担心荣宗敬的做法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但申新开工仅两个月,1915年底即实现2万元盈余。以后,盈利年年攀高:1917年,40万元;1918年,80万元;1919年,100万元。申新纱厂经营业绩一路向上,1917年,雄心勃勃的荣宗敬和兄弟荣德生筹划在无锡茂新面粉厂附近建造纺织厂,突然听说日本人经营的上海恒昌源纱厂要盘让出售。荣宗敬兴奋了,买下现成纱厂,一时间,成本大大降低。荣宗敬和弟弟荣德生赶到上海,以40万元买下恒昌源,经过改造后更名为申新二厂,于19193月正式投产。至此,荣宗敬成为当时的“中国面粉大王”和“中国棉纱大王”。

荣氏老宅的诞生

荣宗敬看到世面做大了,决心离开三洋泾桥临平里办公场所,换个排场大的地方。他将挑选总公司大楼地皮的任务派给了弟弟荣德生。

1919年,荣宗敬和兄弟荣德生耗资35万银元,买下江西路5828分地皮(今江西中路421号)。很快,一幢雄浑厚重的英国城堡式的办公大楼巍然耸立,引来人们围观:拱券门窗、罗马圆柱;屋顶中央呈现立钟形塔楼。大门右侧圆柱上钉上一块“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铜牌,左侧圆柱钉着一块英文公司铭牌。整幢建筑高三层,楼顶插着公司旗帜迎风飘扬。

就在那发达的岁月里,荣宗敬买下了西摩路即今陕西北路的一幢洋房,全家搬进去居住。这座带花园的独立式三层西式住宅,人称荣氏老宅。

 

荣宅外景

话说荣宗敬搬入江西路新址的第1天,就在会议室开会。他面对围在长桌四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慷慨激昂地说,“曹孟德52岁时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今年才49岁,尚不敢称老自怠,就以成立三新公司为新的起点,到我50岁时要拥有50万锭子;60岁时要拥有60万锭子;70岁时要拥有70万锭子;80岁时要拥有80万锭子!”

大家群情激奋,一阵欢呼。

荣宗敬的事业继续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达到巅峰。当时申新纱厂约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纱厂纱锭数的20%,布机数占28%;茂新和福新的面粉厂规模占全国同行业的1/3左右,占上海市的1/2;荣宗敬旗下拥有21家企业。

1919年初夏,荣宗敬在荣氏老宅宴会厅设宴,招待欧美商人。交杯换盏中,一位欧美大班献计说,日商在上海的期货交易所,控制了面粉、麦麸的期货交易,就是控制原料与成品价格,荣氏集团应以期货贸易抵制日商。荣宗敬听了认为十分有道理。192031日,荣宗敬成立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并于814日正式对外营业。这是中国人在上海建立的首家期货交易所,主要经营面粉、麸皮的期货交易。不久,1921年,荣宗敬创办的纱布交易所在上海正式挂牌,经营棉纱期货交易。通过这两大创举,荣宗敬重掌握了上海的面粉和纱布期货价格的话语权。 

气派非凡的宴会厅,荣宅主人曾在此招待过当时有名的军阀头目孙传芳,宴会厅的彩色玻璃天顶尤为闪耀。

荣宗敬夫人的卧室

荣宗敬从1915年进入纺织业到1932年,仅仅17年,开办的工厂总数达到9家,分布于上海、无锡等地。荣宗敬和兄弟荣德生决定成立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简称三新公司。荣宗敬担任总经理,下设庶务、文牍、会计、麦粉、花纱、五金、电气和运输8个部门——一个现代化的民族企业集团就这样诞生了!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全国第一。”荣宗敬得意地对友人说:“当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

波澜起伏的人生

天有不测风云,1934年,一场危机朝荣宗敬奔袭而来!

申新纱厂销售遇冷,最后存货堆积如山;各大面粉厂全部停工;政府税收越来越重,仅申新纺织一家就被抽去特税1500多万元;金融投资原来是荣宗敬赚钱的重要途径,以往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屡战屡胜,所以从1924年开始荣宗敬和他的两个儿子进军国际期货市场,不料,1930年到1933年,荣宗敬买卖“洋麦”、“洋棉”和外汇累计损失超过1200万元。申新资产共值6898万银元,负债达6375万银元,19343月,上海所有银行都不肯对荣家放款,到6月底公司有500万的贷款到期需要归还。

荣宗敬急得要自杀! 

628那天,一大帮债主来到江西路三新总公司大楼里,愤怒地催讨欠款,声称不拿到欠款就不走;荣宗敬一边准备宣布倒闭,一边急派侄子、荣德生的长子荣伟仁连夜去无锡求救。

有人劝荣德生尽快跟哥哥切割,避免同归于尽。荣德生说,“我和哥哥好比一把茶壶,一旦破裂,纵然有半个茶壶在手,又有何用?”凌晨4点,荣德生父子携大笔有价证券赶到上海,以600万作担保,贷得中国银行500万元款子,聚集了整整一夜的债权人这才散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4日,当续贷资金放到一半的时候,中国银行和上海银行突然提出新管理层未到任,不再放款。无奈之下,荣宗敬只好登报正式辞职。顿时,申新系统20多个工厂,既没有总经理指挥调度,又没有银行贷款,连支票都不能签发,全都处于崩溃前夕。

财政部、实业部和棉统会派人到申新厂调查,称申新公司资不抵债,非重组不可,并推出实业部制定的救济方案:由政府召集债权人组织临时管理委员会,经营该公司现有的9个工厂,在临时管理委员会6个月的经营期内,由政府供给300万元为营运资本——这个方案实际上就是政府出300万元,把八九千万的申新厂买下来。

荣宗敬又气又急,和兄弟荣德生日夜商议,最后出招抵抗政府的吞并计划: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两次上书蒋介石,又致函政府要人汪精卫、陈公博;729日,无锡纺织厂联合会所属各厂,联名通电实业部并抄送各地同业,反对将申新等厂收归国有,并指责实业部、棉统会调查申新资产时有意低估;银行家表示要维持申新的存在,著名银行家陈光甫还以上海银行总经理和棉业统制委员会主任的双重身份参与申新搁浅争议的调停……

实业部终于认输,84日《申报》刊登官方声明:否认政府整理申新的消息,由“申新自行着手整理”。

于是,荣宗敬复职,他马上命令把中国银行和上海银行400万的贷款购买秋季棉花;荣宗敬邀请媒体记者参观申新厂……

荣宗敬的最后时光

1937年,日本人侵略上海的“八一三”事变爆发了,日本人攻闸北,申新一厂、八厂迭遭轰炸。轰炸后,日本商人派出浪人至现场将残存的百余台精纺机统统捣毁。荣宗敬忧心如焚,可也徒唤奈何。

1230,报上公布日伪“上海市大道政府”公告:为“救济战后商工界之苦境”,成立“上海市民协会”。协会委员名单中有留沪的21个知名企业家,包括纺织大王荣宗敬、南市水电公司总经理陆伯鸿、杂粮业同业公会主席顾馨一等。

当天下午,荣宗敬在荣氏老宅接受了《大陆报》记者的采访。

市民协会是否具有维持会性质?”记者问。

“我的厂子这么多,大部分在交战区,我不出来维持谁来维持?……”荣宗敬苦笑着回答。

采访录刊登见报,各界抗日爱国人士纷纷谴责荣宗敬。上海市商会、总工会等20多个团体联合集会并发表声明,宣布“上海市民协会”为“非法组织”。一封署名“一个不愿做亡国奴者”的信寄到荣氏老宅,“在这救亡图存的时候,每个人都要负担起使命,才能达到真正自由解放的目的!”

荣宗敬读罢来信,知道大事不妙,立刻在《大美晚报》上发表启事:“31日贵报晨刊详载荣宗敬谈市民协会新闻一则,与事实不符……应请贵报赐予更正,以免误会,毋任企祷。”

193814深夜,他乘坐通和洋行经理、英国人薛克的汽车疾驰至黄浦江边,登上一艘加拿大轮船前往香港。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3814日的夜晚,没有月光,寒风刺骨,父亲对他一手营造的家园做了最后的巡礼,于16日到达香港,心情仍不平静。他一方面痛感国土沦亡,事业毁损,家人离散,一方面又要时时面对社会上各种流言蜚语的干扰。悲愤抑郁,加上水土不服,竟引至病发。1938210日,在香港溘然长逝,享年66岁。”荣宗敬的儿子荣鸿庆回忆道。

据说,荣宗敬在香港弥留之际,郑重地叮嘱儿子鸿元、鸿三:“看来我大限将至,要死在这里了,不管怎样,要把我送回去……还有,荣家的厂要力求保全,我死后,由德叔主持荣家产业,你们都要听他的,记住了吗?还有,东洋鬼子是我们不共戴天的仇人……”  

两个儿子含泪连连点头。

荣宗敬的兄弟荣德生得到噩耗,在长江边呆坐了三四小时。

荣宗敬逝世,各界唁电如雪片飞来;上海各报都以显著位置和篇幅登载悼念文章,评价他的卓著功绩;国民政府317日明令褒扬:“荣宗敬兴办实业,历数十年,功效昭彰,民生利赖。此次日军侵入淞沪,复能不受威胁,避地远引,志节凛然,尤堪嘉赏。兹闻溘逝,悼惜殊深。应予以命令褒扬,用昭激励。”

38,荣宗敬的灵柩被抬上加拿大皇后号轮,船到上海港码头,荣宗敬的灵柩被移往陕西北路186号,荣宗敬先生回到了他的家。

又过了5年,194391日,荣家后人在荣氏老宅举行了家祭;第二天扶柩回乡,荣宗敬先生被安葬在在无锡面朝太湖的一个山坡上,一代大企业家终于魂归故乡……

修缮前的荣家老宅(南主立面)

修缮后的荣家老宅(南主立面)

2018-01-05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2016@上海市档案局 上海市档案馆 版权所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326号 上海市档案馆 电话:021-627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