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街路:大都市消逝的风景线
 

20世纪30年代时尚妇女走在弹街路上

说起弹街路,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老上海的市井图——小马路狭隘曲折,两旁房屋陈旧,生活设施简陋,煤炉马桶触目可见,叫卖声此起彼伏。几年前,老城厢地区还留存几条残缺不全的弹街路,成为大都市被遗忘的角落。那里的居民都毫无例外地宣称:“这是上海滩独一无二的弹街路”,其神情说不清是自豪还是抱怨。

弹街路又称“片弹石路”“弹硌路”,由卵石、块石铺筑,是老上海最常见的一种路面。弹街路的名称起源于苏州。上海曾从苏州大量采购铺路石,“弹街路”之名也沿用到上海。旧时人们习惯叫铺筑弹街路的工人为“弹街工”或“砌街匠”。

20世纪40年代弹街路上的三轮车

明清时期,上海县城里高级的道路为砖路或石板路,低级的是弹街路、土路;城外仅有一条南北向的石板大路通往嘉定等地,其余基本上是土路。上海开埠后,租界内从1848年起铺筑弹街路。上海地区原为水乡泽国,河浜纵横。1906年开始大规模填浜,修筑一大批弹街路。从1910年起,上海的主干道路逐渐铺设沥青路面,而一些较小的土路、煤渣路改筑为弹街路。据统计,19261936年华界内弹街路增长了近3倍。1951年上海专门在苏州设立石料运输处,采办弹街石和方头弹街石,于是弹街路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20世纪50年代末是上海市区弹街路的鼎盛时期,有近4000条(包括弹街弄堂),全长约80万米。1958年辟筑的河南南路长1617米,宽约20米,方块石路面,是上海最宽阔平整的弹街路。70年代以后,为改善路面状况和地下管线,对弹街路进行了分批改造,大多数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为了节约费用,一部分弹街路面直接浇筑沥青,作表层处理,弹街路被埋入地下。小街巷的居民们则各家自扫门前雪,在门口铺上水泥,形成石头和水泥混杂的路面。

20世纪50年代小南门永泰街

1959101国庆游行队伍行进在弹街路上

20世纪60年代南市西凌家宅

随着旧区改造的全面启动,上海市区弹街路越来越少。据黄浦区档案局2002年末调查,在老城厢东部尚存3条弹街路、1条弹街弄堂,加上零星弹街路面,总长400余米。此外在闸北、徐汇等地还有约300米弹街路面。这些弹街路大多年久失修,坑洼不平,雨天积水成凼。

20世纪70年代南市老城厢改造弹街路

弹街路是上海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石头的史书”。上海近代史上有两段与弹街路有关的往事,特别引人深思。辛亥革命后,拆除上海城墙,修筑环城圆路。北半圈于1913年筑成,是华界与法租界的界路。道路从中线划开,外侧属法租界,称“法华民国路”,铺设平整的长条石,显得气派堂皇;里侧属华界,名“民国路”,铺碎石,成为弹街路,坎坷更显寒酸。一条道路被纵向分割成不同属性,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19221113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来到上海,去南市旧城区参观,经过障川路(今丽水路)和福佑路。狭窄的弹街路高低不平,臭气熏人,陪伴者连连表示歉意。然而爱因斯坦对弹街路有天然的亲近感,他喜欢在铺着石子的小路上漫步,同时探究深邃的宇宙图景。所以他毫不在乎地说:“没有关系,意大利也有铺着这样石头的街道呢。”

弹街路是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遗存,这一都市罕见的风景线,引起了国内外民俗学者的浓厚兴趣。上世纪90年代,一位日本妇女偶然来到石街(多稼路旁一条小路,20028月消失)。弹街路面和老式房子令她欣喜异常,以后她年年都要旧地重游,并同居民们交了朋友,成为一段佳话。

2005年新街

2005年普育西支路

时代在前进,经济在腾飞。如今在上海市区,除了极少数景观路面,弹街路已难觅踪影。但人们对弹街路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毕竟它与上海人厮守了几百年的漫长岁月,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和憧憬。

(黄浦区档案局 景智宇)

2017-01-26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2016@上海市档案局 上海市档案馆 版权所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326号 上海市档案馆 电话:021-627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