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市”
 

1910年上海城厢租界图中老城厢部分

南市钱业公所(又名沪南钱业公所,原位于北施家弄,2002年迁至古城公园)和沪北钱业会馆

沙船业曾经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

南市马路工程局

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北方。图为清末上海城墙

1960113《解放日报》关于调整市区行政区划的报道,其中蓬莱、邑庙区合并为南市区

上世纪80年代中共南市区委、南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陆家浜路1100号)

1995年南市区行政区划图

上海人都知道,上海原来有一个南市区。人们还知道,南市主要在老城厢一带,历史上属于华界,曾经是贫穷落后的“下只角”。至于南市的由来,为什么叫作“南市”?绝大多数人就不甚了然了。

“南市”之名产生于近代,古代上海是没有这一名称的。顾名思义,“南市”是相对于“北市”而言的。最早以“南市”“北市”指称的是华界和租界的钱庄业。

清初,上海县城一带钱庄业已经相当发达,至乾隆年间达100余家。咸丰年间,战乱频仍,钱庄纷纷迁往城北租界,仅宁波路、天津路一带就聚集了数十家。据1858年统计,上海共有钱庄120余家,大致华界、租界各半。在此前后,出现了“南市钱业”和“北市钱业”的俗称,这就是“南市”名称的来源。

租界建立后,洋行兴起,商贸昌盛。1855年上海道台颁布《上海华民住居租界内条例》,中国人在租界内居住、经商合法化。太平军东征和小刀会战争纷起,江浙难民和上海城厢富户为避战火,大量涌入租界,形成“华洋杂处”格局,租界空前繁荣起来。上海出现了南北颉颃的两个市面,即以十六浦为代表的“南市”和以宝善街(今广东路中段)、福州路为中心的“北市”(又称“北海”)。

1879年《申报》载文评论上海商市:“南市以沙船号家为第一大生意,而花布糖米百货以类从焉;北市以丝茶为大宗,而烟土洋货属焉。”此时,“南市”和“北市”具有了商市的涵义。

法租界与华界交界处舟山路(后改名“龙潭路”)原是“南市”“北市”的界线。1861年法租界扩张至小东门外,方浜成为华界与租界的界河,陆家石桥被称为“界桥”,桥南为“南市”,桥北为“北市”。

辛亥革命以前,“南市”的地域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说。狭义的“南市”是指县城外法租界以南至董家渡(后延伸至高昌庙)的狭长沿江地区。19世纪70年代以来,“南市浦滩”成为一种很普遍的地域概念。1895年成立南市马路工程局,是为修筑沿浦滩马路(即外马路)而设置的,所有业务均与县城无关。20世纪初,上海有识之士主张拆除上海城墙,指出“南市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城中空地尚多”。这段话界定了“南市”的范围——黄浦江和城墙之间,又明确了“南市”与“城中”是两个不同的地域概念。可见狭义的“南市”是不包括县域的,人们一般称县城为“城里”,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民国初。由于这一狭长地带犹如半岛突兀城外,外国人称之为“南岛”(Nan Tao)。

广义的“南市”泛指租界以南的整个华界,包括县城在内。清末有一首市景竹枝词:“南北分开两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北方”。词中称南市为“有城”,自然是包括县城的。辛亥革命后成立的 “南市市政厅”“南市清洁所”,也是城内城外统管的。上海城墙拆除后,城内外已无地理隔碍,广义的“南市”概念日趋深入人心。

“南市”经历了从钱庄业、商市到地域名称的演化过程,但直至抗日战争以前并未成为行政区的名称。193712月,日伪上海市大道政府将辖地分为14个区,其中老城厢迤南至龙华一带为“南市区”,194112月撤销,“南市区”名称存续了4年。195912月,上海调整市区行政区划。蓬莱、邑庙两区合并为南市区,196011日正式挂牌,历时40年。2000年,黄浦、南市“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黄浦区,“南市”作为一个行政区划不复存在,但作为地名仍在一些场合使用。

(黄浦区档案局 景智宇)

2016-08-19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2016@上海市档案局 上海市档案馆 版权所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326号 上海市档案馆 电话:021-627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