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龙飞

知味停车梅龙镇----梅龙镇酒家档案工作采访记
发布时间:2013-07-17    文章分类:叙事记略   

漫步上海“银座”,闻香留步名店

全上海,乃至全中国,堪与此地一决雌雄的黄金地段大概屈指可数。

南京路,繁华兴盛的象征,寸金之地的代名词。

全长5公里的南京路西段,以及周围方圆7.65 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因千年古刹静安寺坐落其间而得名----静安区。

从静安寺向东,沿南京西路徜徉浏览,但见名特商店林立,名优商品荟萃:雷允上国药号人称“国药之府”,鸿翔时装公司冠居“女服之王”,南京美发公司为倩女俊男“改头换面”,蓝棠----博步令先生女士“足下生辉”,还有“亨生”西服、“龙凤”旗袍、“西比利亚”裘皮、“开开”衬衫、“千秋”童装、“章华”呢绒、“凯司令”西点、“鼎日有”特色肉松、“嘉华”金银珠宝饰品……

尽管一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挤得你混身冒汗、怨声不迭,然而下回购物你还得用海派文化赐与你的机敏与活络,来这里鉴貌辨色,操练审美感悟。

是啊,无论谁都会承认这样一个现实:静安商业区是极具海派文化特色的上海“银座”。

“银座”之行难免人乏肚饥,尝一尝海派佳馔珍肴如何?“百菜百味,一菜一格,香嫩滑爽,清香醇浓”;既解饥驱乏,又是高品位的文化享受。

选哪家?!闻香留步名酒家,知味停车----梅龙镇。

富丽的餐厅和狭窄拥挤的办公室;虞达谦的人格魅力

已是农历1989年的小年夜,在与雅典古朴、富丽堂皇的营业餐厅形成强烈反差的梅龙镇酒家经理办公室里,我与虞达谦 “促膝而谈”。

翻阅辞典,“促膝”二字释为:“彼此膝盖挨着膝盖。形容亲切地在一起谈话”。

然而,尽管本市商业系统首家档案二级企业梅龙镇酒家的大号对我来说“如雷贯耳”,和虞达谦经理见面却也仅仅是“梅开二度”。那第一回见面,还是他在台上,我在台下;我看他时,有鼻子有眼,一目了然,他看我时,人头攒动,眉毛胡子一把抓。纵使台下客有潘安之貌,他也未必一见钟“情”。况乎我这付不及潘安一指头的尊容。如此潦草的二度邂逅,何故与“促膝”有缘?说来也真叫人难以置信,盖因虞经理把他年创利200万元的阔绰都用在了盈利性的店堂建设上,以致这间非盈利性的生存空间陷于狭窄和拥挤,容不得膝盖与膝盖从容对峙(准确地说,当时共有四对膝盖彼此相挨),一下缩短了我们由相识到相熟乃至“亲切”的漫长程序,彼此的腿弓一见面便呈“促膝”之态。

说我同虞经理一见如故固属夸张,但说虞达谦这人有吸引力,能广招贤良之才,倒是千真万确。此刻,坐在我们身边的梅龙镇酒家的档案干部袁仪正同志就是突出一例。老袁同志原是一所区教育学院的高级教师(我特意问过一句:高级教师相当于哪一级职称?:副教授)。如今,她放着受人尊敬,且无需坐班的高级教师不当,甘心情愿跑来为梅龙镇酒家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档案管理员,一年三百六十天,忙忙碌碌未有头。这同她以前寒暑两度放假的职业相比,其优劣长短在世人的眼光中是毋庸赘言的。可是老袁她乐意。价值判断的尺度每每因人而异,有的人以出人头地、舒适安逸为度,有的人以人尽其才,心情舒畅为衡,甚至人际关系、地域方位等等,都可能左右一个人的判断之尺。孰优孰劣,实在不好强作非此即彼的逻辑判断,谁都有权自由选择,关键只求投合了因人而异的参照系,那便是满足。

我问袁仪正同志,当初根据什么决定去留?她未作正面回答,而是打起了比方:“比方说吧,就是我过去所在的教育系统,文化层次还都比较高,每逢开会,领导在上面讲,下面也就难免叽叽喳喳地开小会。可在梅龙镇,只要是老虞讲话,下面绝对没人思想开小差,绝对安静。

“在我们这里,对虞达谦同志从来不称呼虞经理虞师傅,而是称呼虞老师……”

不称“师傅”而称“老师”,这在企业中似乎并不多见,袁仪正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

在稍后的采访中我了解到,从1978年到1983 年,也就是梅龙镇酒家从衰微走向振兴最关键的5年半时间里,虞达谦总共只休息了4天。10几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是早上7点左右到店,晚上酒席散尽回家,还亲自领堂、检查、督视、巡查,50多岁的人,常常和普通服务员一样,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酒家规定站立迎客,微笑服务)。自到梅龙镇后,他从未和家人一起吃过年夜饭。他的女儿结婚,在酒家办婚宴,登记时用的是假名,上下左右没一人知道,自然也就不会有人为经理的女儿提供“特殊服务”,直到婚宴开始,虞达谦才笑容可掬地出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师者,“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师者,“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

这是虞达谦以权威和人格魅力所谱就的一曲精神华彩。

企业的管理离不开档案,就此而言,档案不正如昭应宫前的“丁渭之河”

公元11世纪初,宋朝皇都汴梁因遭雷击而失火,宏伟的昭应宫被烧毁。宋真宗命丁渭用25年时间修复。工程浩大,压力沉重,头绪繁多。经过系统分析,丁渭提出:先把皇宫前的大街挖成河,用挖出来的泥土烧砖;把京城附近的汴河水引入新挖的河,使大批建筑材料通过水路直接运抵施工现场;新宫建成,就地处理建筑垃圾,填平河沟,恢复原来大街。挖河一举,是解决就地取土、方便运输、清理废墟三大难题最基础的举措,它使浩大繁多的头绪逻辑地变得简捷、经济和富于连续性。

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科学管理的范例。

在梅龙镇酒家,也有一条一举三得,乃至多得的“丁渭之河”。

采访中,虞达谦同志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档案工作和企业的科学管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信哉,斯言!

梅龙镇酒家的档案工作自从起步以来,就一直和企业的整顿、管理的改革、机制的深化、品种的积累、技术的发展等项工作同步开展,配套进行,成为企业基础管理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保证了企业科学管理的连续性。如果说,是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这一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要求带动了酒家档案工作的起步,那么,档案工作的起步与深入开展,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酒家企业经营管理各项目标的全面到位。打开《梅龙镇酒家档案类目》,我们看到,其档案分类之缜密,已同企业的经营管理配套成龙,渗透到企业管理之中。迄今为止,酒家已收集建立了文书、专业、科技、会计、声像5大类近700()档案,涵盖党、政、工、团、人事、菜点、会计、基建、设备等诸方面,无论进货、验收、加工、保管、调拨、配菜、烧菜、上台、餐具回收以及卫生和物价管理等各个生产环节,都可以从设计周密、归档完整的各类报表和原始记录中得到系统的反映。现代企业科学管理需要提供系统的方法论。当这些材料在能级对应、目标明确的管理结构中循序而稳定地运行之后归入档案,当业已归档的各类材料经过反馈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时,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方法系列便由此而诞生。企业管理便可形成纵横交织。因果相连的良性循环。

19887月中旬,继获得档案工作国家二级企业称号后,由商业部会同上海市财办等单位共同组成的审定考核小组,又对梅龙镇酒家申报国家二级企业进行了审定,并作出如下评语:

“对梅龙镇酒家申报国家二级企业的审定,主要是确认该企业各项指标的数据和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三个专项小组查阅了大量原始记录、报表……确认,企业基础管理扎实……基础材料条例化、规范化……各种档案资料比较齐全完整,经上级主管部门审定,批准为档案工作国家二级企业,为本市商业系统第一家。

“会计科目使用正确,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手续完善,登帐及时,帐目清楚,传票装订整齐,会计档案保管完好……

“审定了有关(食品质量、服务质量)档案材料,查验了市政府和各主管部门颁发的奖状和荣誉证书、证件,审定了14种风味特色菜点的认定书,查对了特级厨师、特级服务师(宴会设计师)、二级以上技师的技术档案……查阅了企业制定的有关食品质量、服务质量、卫生工作、价格管理方面的基本制度以及有关原始记录,包括粗加工日报表、菜肴点心质量记录卡、菜肴成本核算卡、服务工作日报表、顾客意见卡以及有关考核记录和奖罚记录……

“根据以上审定意见,我们一致认为梅龙镇酒家已经符合商业国家二级企业管理工作要求……”

考核小组的评定无疑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限于篇幅,笔者只能摭其要的录之。然而,仅凭以上有限的文字,已足以为我们勾勒出梅龙镇酒家企业管理的轮廓图。档案,作为“各项指标的数据和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对应物和有力佐证,一线串珠般地把原先庞杂的事物准确地反映了出来,使一切都变得清晰可考、井井有条。我们尤感欣慰的是,商业部及上海市财办、上海市加强企业管理领导小组等领导部门,对档案工作成果的高度信赖,构成了这次评审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就此而言,档案,不正如昭应宫前那条一举三得、乃至多得的“丁渭之河”吗?!

梅龙镇酒家的档案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企业的领导人----虞达谦经理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

虞达谦受命“立群饭店”;梅龙镇话旧;人事忆当年、吴湄与沈子芳、菜肴由“扬”入“川”……

1978年,当年其昌胎行的小会计、刚刚卸任区饮食公司工会主席的虞达谦,受命出任管理混乱、连年亏损的立群饭店的经理。

何谓“立群饭店”?

这是一个足以勾出一连串故事的设问,还是让我参照袁仪正同志提供的档案资料从头说起吧。

19388月,本市威海卫路上新开了一家小吃店。店不大,旧式石库门房子一开间门面,摆10张小桌,雇45个伙计。可是店名却取得够气派:梅龙镇。据考,店主是一双京剧票友,对古典名剧《游龙嬉风》中明代正德皇帝私访“梅龙镇酒坊”一节印象颇深。开张之初,图个吉利,便索性将“梅龙镇”三字挪作招牌。叫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播。

小吃店经营扬帮小吃,肴肉、汤包、煨面、煮干丝……奈何厨师技术平平,缺乏号召力,加上地段稍嫌偏僻,因而门庭冷落,连年蚀本。开张不过3年,已难以维持。店主不得不关门停业,择善出盘。

消息传出,引起名演员吴湄的浓厚兴趣。吴湄是崇明人,出生于1908年,早年参加南国剧社、电通影片公司、业余实验剧团当演员。1937年抗战爆发,以中共地下党员茅丽瑛为主席的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成立,吴湄是9人理事团成员之一,分管交谊舞界。

吴湄不仅能演,曾是影片《自由人》、话剧《阿Q正传》等剧目中的重要角色;而且会导,1938年上演的于玲编剧的《女子公寓》就是她导演的;还是一位富于民主意识的进步的社会活动家,和中共地下党、左联以及戏剧电影界进步人士关系密切,来往频繁,还直接参与了为新四军筹募寒衣、资助党所创办的工人周刊《生活知识》等活动。19397月,茅丽瑛同志遭汪伪“七十六号”特务杀害。此后,职业妇女俱乐部活动受阻,经费拮据,急需一个能时常聚会,共商抗日大计的场所。饭店当然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一则便于社会各阶层人士自由出入,二则经营得法还可增加经营来源。

在李伯龙等戏剧界进步人士的支持下,吴湄聚集了300多份股金,盘下了“梅龙镇”,亲任经理。那是1940年的事。

1942年冬,重华新村有一家中学迁出。这里地处南京西路、江宁路口,门前车水马龙,声色旋踵,是绝佳的营业市口。吴湄和李伯龙商议后拍板搬迁,“梅龙镇”遂迁到现址----南京西路1081弄内。浅藏微露,闹中取静。以往一条寂寞普通的弄堂,从此如蚌含珠般名声大噪。

搬迁伊始,吴湄请著名书画家白蕉重新题写了“梅龙镇”三字。题罢店名,白蕉余兴未尽,又书中堂一幅,悬于店内:

“天下无难事,也无易事;人生有苦事,方有乐事。”

寥寥10数字,揉进多少处世要义、人生哲理;貌似堂奥,实则精辟,令人过目难忘。

老店新开,如鹏展翼。田汉、于伶、洪深等戏剧界领导、名流常来光顾,明沦酒肆,暗商救国。于伶在这里写成了他的救亡名剧《大明英烈传》,中共地下党员李一氓在这里设下了秘密联络处,袁雪芬等“越剧十姐妹”在这里缔结下金兰之谊……梅龙镇酒家成为一座开展地下斗争和进步活动的堡垒。

抗战后期,沪上百业萧条,梅龙镇也不免生意清淡。吴湄预感到日寇败局已定,时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重庆的“摘桃派”大批涌来之时,便是川菜走俏沪上之际。于是有意改革经营方针,提请董监们讨论。众董监除少数同意改营川菜外,多数认为本酒家的扬帮菜已做出了牌子,何必前功尽弃,改弦易辙。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吴湄左右为难。她找到开办瘦西湖川菜馆的韩兰根商量,韩建议,不妨请川菜名厨沈子芳来梅龙镇献技,待董监们过川味后再作计议。

沈子芳,江苏无锡人,十二、三岁到上海学艺,拜川菜名厨朱根贤为师。沈子芳除学得名师之长外,还善于创新,使传统川菜适合上海人的口味,独具上海地方风味,是开创川菜地方风味的师祖。梅龙镇后来之所以能在众多川菜馆中脱颖而出,和他领衔掌勺,烹制选料上乘、操作精致、取价公道的“海派川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献技宴共设8桌,川菜、扬菜交替送上。吃惯本酒家扬帮菜的董监们偶尝川菜,顿觉口味鲜变,齿颊一新。譬如原料同样切成细丝的“煮干丝”和“芹黄鱼丝”(芹黄即芹菜的黄色嫩芯),前者入口清纯,是扬帮的正宗,后者入口则诸味复合,耐人寻味,是川菜的代表。二者口味迥然各异。加上沈子芳技艺不凡,选桂鱼丝、芹黄嫩芯、辅以10数味佐料,烹制出的“芹黄鱼丝”不仅香辣酸甜诸味纷呈,且含荔枝清香,令品尝者在大快朵颐的同时深感蹊跷,平添三分魅力。再譬如“干烧鲫鱼”,沈子芳掌握火候有独到之功,另加酒酿为辅,使之达到干香浓郁的境界,也受到董监们的激赏。

一餐献技宴,使吴湄免去口舌之累,梅龙镇从此由“扬”入“川”。名厨沈子芳也被挽留下来,尽兴发挥其“海派川菜”之长,酒家的生意日渐兴隆,名气越来越响……

然而,就是这样一爿拥有名厨名菜的名酒家,“文革”期间却难逃厄运。老经理吴湄因熟悉江青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底细,横遭迫害,终于含冤而去。她的半生心血的结晶,梅龙镇酒家的招牌也被砸毁,改名为“立群饭店”。所有特色菜肴均遭驱逐,改营大众客饭,名酒家从此一蹶不振……

虞达谦接手的,正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历史清晰地记得,就在虞达谦接手梅龙镇的同年冬天,中国正迎接一次决定性的转机。19781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高扬“改革开放”的旗帜,决定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在改革大潮中加盖个性印章;梅花满墙伴游龙

虞达谦无疑是最早踏入改革大潮,并深深地将其个性的印章加盖其间的企业家之一。

负有开拓使命的人是不幸的,因为他要比后来者饱尝更多的艰辛、付出更大的代价;负有开拓使命的人同时又是幸运的,既然他比其他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更大的代价,就有权赢得更多的成功更大的喜悦。

至于虞达谦上任之后如何大刀阔斧地改革开拓,重振梅龙镇昔日雄风并使之跃上一个新台阶,显然不适合由本文来反映。但是,我们却有幸亲睹这个过程所带来的结果,有幸和虞达谦共同分享他的成功和喜悦。

截止1989年底,虞达谦上任11年来,梅龙镇酒家先后被评为商业部“学建国”优胜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静安区文明单位、全国旅游系统涉外餐厅优胜单位、上海市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上海市卫生标兵单位、国家二级企业、国家档案二级企业……

虞达谦个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商业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经理、上海市企业优秀法人代表、上海市先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1988年度旅游优质服务竞赛先进个人、全国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积极分子、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

他还先后担任过摩洛哥王国金龙公司(与梅龙镇联营)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上海市烹饪协会理事、上海市法人代表联谊会常务理事、静安区海外联谊会理事、静安区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一系列职务。

企业经济效益显著。1987年,人均创利税10183 元,人均劳效34551元,经营利润率为26.81%,全都大大超过国家二级企业考核指标;1988年,营业收入650万元,利润158.5万元;1989年,由于受动乱影响,在海外宾客下降的情况下,总营业额仍达900.2万元,创利润196.5万元。

如今,梅龙镇酒家除了在本市及深圳开有分店外,还把分店开到了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同时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市建有联营公司。

数据是枯燥的,但也是言简意赅的、最有说服力的。

现在你若去梅龙镇酒家,一定会为它的气魄不凡击节叫好。“梅龙镇酒家”5个金灿灿的大字,出自一代书画大师刘海粟之手。进入底层餐厅,柳安木雕的龙头嵌在天花板中央,龙嘴一盏乳白色宫灯光彩熠熠,朵朵梅花缀饰四壁墙布长开不败,恰好寓“梅”、“龙”之意于悬饰之内。沿“龙凤”、“梅妍”、“百花”、“迎春”、“幽兰”“绣球”诸餐厅一路迤逦而进,随处可观赏王个簃、朱屺瞻、颜美华、曹简楼等大师的补壁名墨。这意境深邃,典雅古朴,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设计,出自上海越剧院著名舞美设计师苏石风等3人之手,如果说舞台剧《红楼梦》的舞美设计是苏石风的代表作之一,那么梅龙镇酒家的装璜设计堪称代表作之二,而且不收分文设计费。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几年前来店就餐,曾对苏石风的设计赞不绝口。整座酒家均受恒温设备控制,四季咸宜;其中豪华席200座,优雅散座、一般厅房380座,可供600 宾客同时进餐。

 “抢种抢收”传统名菜名点;绝密的“水晶虾仁”

酒家,酒家,顾名思义,全靠酒压轴。其实不然,对于大多数精明的上海食客来说,小酌与否常以菜为前提。看菜下著,无菜不饮。因此,酒家名义上以酒当家,实际上都必须以菜为先。

梅龙镇酒家自从由“扬”入“川”以来,在沈子芳师傅的精心操持下,曾经积累下200多种传统名菜名点,诸如贵妃鸡、龙凤肉、干烧鳜鱼酿面、干烧明虾等等。可是这些看家菜点的配制方法全装在厨师的肚子里,人在菜在,人去菜丢。1978年虞达谦到任时,由于人才严重流失,堂堂梅龙镇酒家已连一些普通的家常菜也烧得不伦不类了。虞达谦从抢种抢收传统名菜名点入手,将已经外流的老厨师一一请回,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就店培训,培养了一批烹饪、服务骨干。为了避免重蹈“跟着感觉走”的覆辙,他组织专人收集整理历年来的名菜名点及一般菜肴的规格、营养价值、成本单等原始材料,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菜谱档案。这对全面恢复并保持酒家的经营特色起到了重要作用。19887月上旬,由市档案局组织的企业档案管理国家级考评组在对梅龙镇酒家的档案管理进行考核时,抽查了酒家上报中商部的14种特色菜和10种看家川扬点心的档案材料,除完整率为95 %外,归档率、准确率均为100%。在恢复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已故大师沈子芳的高足徐正才、姚楚豪二位特级厨师和其他同志一起,又新创名菜梅龙镇鸡、龙园豆腐、茉莉花鱿鱼卷、芹黄鹌鹑丝、茉莉鸡丝汤等30多种,菜谱全部整理归档。

有继承有借鉴才能有创新,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川帮传统菜“贵妃鸡”原是梅龙镇的拿手好戏。1958714日,已故周恩来总理假梅龙镇酒家设宴款待上海市劳模。席间,周总理对两道菜尤加赞赏。一是“酱爆茄子,”总理夸曰:“经济实惠,味道好!”再就是“贵妃鸡”,总理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评析道:“名字有点封建,但好吃,老百姓喜欢。”新创名菜“梅龙镇鸡”就是对这道“名字有点封建”的传统名菜进行改进发展的结果。辅以鸽蛋、菜心、鸡肫、刺参,用慢火综合焖烧而成的“梅龙镇鸡”,吃时肉酥汁浓,余香满口,且回味津津、富于营养,既有川菜风味,又非川菜正宗,是清鲜醇浓的“海派川菜”的代表作之一,这些年来一直为梅龙镇所独家经营。

新创名菜既要求继承传统,又要求借鉴其他菜系帮别的成功经验,只是这种借鉴往往相当困难。采访中,虞经理告诉我一件饶有趣味的事。

过去,在上海的餐饮业中,以××(上海)宾馆烹制的“水晶虾仁”最为称著,外观晶莹剔透,人口鲜嫩滑爽。梅龙镇自叹弗如,但不甘久居人后。于是,虞达谦带领现任分店副经理兼厨师长的一级厨师吴桃兴上门“取经”。所谓“取经”,不过是掏腰包买来品尝而已。有道是“同行是冤家”,餐饮业也不例外,没有谁愿意把自己的看家本领轻易地送给他人。那会砸了自己的饭碗,最起码也会使原先丰盈的饭碗变浅。

“样品”带回来了,除了用嘴,还需要借助科学。著名(华山)医院营养师的化验结果出来了:这虾仁虽有过人之处,但前期处理过重,也使它丧失了应有的一部分营养价值。欲超其先,必须既保持人家的长处,又不失虾仁的营养价值。不容易啊,小吴师傅连续试验了100多次,总算大功告成。加工方法除适用于虾仁,还适用于其他虾系列。

××宾馆确也不善,自从听说梅龙镇有了“秘密武器”之后,那位特级厨师已经连续两次上门“取经”……

现在,“水晶虾仁”的菜谱档案在梅龙镇被列为“绝密”级,未经研制者同意,不得随意翻阅。加工操作,均由专人负责,在专灶上烹制。

不义之财当真如此好贪?!张冠李戴的误会;围绕于“除名”与否的仲裁;愿马年赐福

缺少实证的议论将流于空泛,一举三得乃至多得的抽象却来自档案工作的实践,寻找例证毫不困难。

这是一桩在虞达谦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痕的往事。

梅龙镇酒家向浙江省乐清县某捕捞队订购的7吨鲜黄鱼已到了交货期,50%的货款也早就汇出,望眼欲穿的大黄鱼却迟迟不见影踪。那是1980年春天的事。

3月,姚楚豪副经理风尘仆仆赶往温州催货,对方答应得蛮好,但转眼便将前诺置之脑后。

8月,酒家又派人南下催货。

12月,虞达谦不得不亲自出马了。一辆浑身罩满尘垢的长途车把他颠到了海边。从海上刮来的季候风煞是凛冽。对方搪塞道:下半年以来,捕捞队的12对渔船参与海上走私活动,忙得不亦乐乎,哪里有心思生产,所以不可能按时交货。不过,对方宽慰虞达谦道:钱存在银行里不会少,渔民以捕鱼为生,节后(当时已是1981年岁末)估计能出海,明年45月份尽可能交货。

这是一个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1980年代初期的这些渔民的头脑中尚无所谓“合同”,“违约赔偿”等等丰富而陌生的概念,天生一付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的“抗干扰”体魄。他们能不赖帐,能记得尽可能交货,就已经够淳朴、够善良的了。君不见他们连海上走私这样公然违法的勾当都敢公开承认,还有别的什么法律规范不敢蔑视呢?

无知,是使无知者无所畏惧的精神“可卡因”。

虞达谦只能留下几缕苦笑,匆匆而来又悻悻而归。

“明年45月份”转眼就到,“尽可能交货”仍是空口白话,不见兑现。4月中旬,梅龙镇酒家又去函催促,对方干脆不理不睬。5月中旬,第二封催货信直接寄到了捕捞队党支部,要求督促执行合同。

捕捞队党支部的督促果然有效,5月下旬,捕捞队即寄回挂号信一封。

“挂号”当然是郑重其事的表现形式之一。可是,当虞达谦郑重其事地展读对方郑重其事的来信时,扑面而来的却是游戏般的狡诈和原始的蛮横。

来信声称:原合同作废!你方寄来5600元货款早在19806月就被周成洪全部取走,我队概不负责。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周成洪乃何许人也?

事情还需回溯到1979年岁末。

经过熟人介绍,温州市商业系统百货公司职工周成洪轻而易举地和上海滩声名赫赫的梅龙镇酒家“熟悉”上了。当然,“熟悉”并非目的,要诓得对方“自拉动”才不枉来上海一行。自小在海边长大的周成洪早已成竹在胸。不错,黄鱼。这几年海洋资源日趋枯竭,黄鱼更是希罕,不少上海市民的餐桌上已经多年食无“鱼”。物以稀为贵的消费现状足以抬得米珠薪桂,诱惑力十足。

果然,当周成洪推心置腑地向梅龙镇“露底”说,他的侄子是乐清县某捕捞队的头,手里有大量超产黄鱼,此次全权委托他来上海代签销售合同时,梅龙镇果然咬饵上钩了。1210日,双方在订货合同上签字。

周成洪煞有介事地写道:向梅龙镇酒家提供1斤保准的鲜黄鱼7吨,每吨单价1600(每市斤仅8角,真便宜),合计11200元。需方先付款50%,其余货到即付。交货日期:19801季度。

周成洪的牛皮吹得很圆满,合同签得很正规,可谓天衣无缝,毫无破绽。可是,既然签下了合同,人家就要归档,归了档,证据不就留下了吗?那不是惹祸的根苗吗?不义之财当真如此好贪!

周成洪有堂侄子在捕捞队倒是不假,而且不止一个。只是这两个堂侄子又不能拿泥巴捏黄鱼,他们上哪去弄保准1斤的7吨货呢?岂非信口雌黄!

19801月,梅龙镇将5600元货款如约汇入捕捞队的帐户。款到不久,周成洪闻讯赶来提钱,堂侄子不仅言听计从,而且编造“到其他地方买鱼”的理由,帮助周成洪从信用社提出现款。127日周成洪拿走2000元,227日,又拿走1000元,317日,最后的2600元也被他拿走。5600元货款使一个骗子的腰包瞬时鼓胀了起来。那么,这笔钱被周成洪干什么用了呢?从档案材料中,我看到他1980 1023日写来的一封信:

“目前购鱼问题是不可能解决了。你们也知道的,我本人确实跑了许多路,出了不少汗……三月桃花满树红,风吹雨打一场空……这次外出一条借(来的)渔船50吨,支出1500元,福建霞浦渔政轮835号收据扣款1000元,利民水产中心店机冰8224元,以及草包等,另外其他费用2000元……你们商联()之若能给予报销的话()再好(不过)的……”

信写的疙疙瘩瘩,两句歪诗却诌得形象生动,无论他的报账是真是假,5600元反正已是“风吹雨打一场空”。更可气的是,他竟然还奢望报销,活生生一付无赖嘴脸,难得一睹。

事已至此,不能不求助于法律了。在档案的有力佐证下,1982年,周成洪被温州市公安局以诈骗罪逮捕,并处以劳教。

善于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周成洪,为别人挖了个坑,却把自己给葬了。

开设在徐汇区汾阳路原白崇禧公馆内的越友餐厅,是梅龙镇酒家和上海越剧院越友服务公司合作的产物。在越剧院老院长袁雪芬的撮合下,19851225日两家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协议书一式12份,双方各持6份,除留底外,分送各自所在地区的工商、财政、税务等主管部门。

这也是一种回报。想当初袁雪芬乐施好义,派出苏石风无偿为梅龙镇设计装潢;而今越剧院有求,虞达谦岂能坐视。“行得春风又夏雨”,在现代社会这个开放性的大系统中,沟通意味着成功,封闭无异于自戕。

越友餐厅一帆风顺地办成了。殊料,这成功既让人高兴,又让人烦恼。这天,身穿制服的税务官员出现在餐厅门口----例行税收检查。一检查可就出毛病喽。越剧院出资金、出场地,梅龙镇出技术、出管理,这不是劳务输出吗?怎么能享受优惠税率?

有人试图反驳:梅龙镇提供的是技术服务,不是劳务输出。

不是?好,拿凭证来。

餐厅傻眼了。凭证,以前有过,现在放哪儿啦?天晓得!

拿不出凭证,说啥也是白费。来,交钱。

嗳,有了,凭证找虞经理要。他一定有!

好,找他去。一行人忽忽啦啦来到梅龙镇酒家。

虞达谦热情地接待了来者,问明缘由后,转眼便将当初签订的《技术服务协议书》从档案中调了出来。白纸黑字,一清二楚:

“上海越友餐厅与梅龙镇酒家,为技术服务事项达成如下协议:甲方要求乙方派出技术人员12(烹饪、餐厅);甲方希望乙方提供业务指导;乙方愿意积极协助……”

税务官员满怀疑窦的脸霎时松弛了。身为国家工作人员,他们并不缺乏尊重事实的良好素质。结果是:税率依然优惠。

这段小插曲本来到此可以结束了,可是还有一个颇富戏剧性的尾巴值得续上。

早在协议书签订之初,就曾一式12份,由双方分送各主管部门。税务部门不仅收到过,而且签批过。如今哪去了?很简单,丢了。正因为丢了,才闹出了这场“张冠李戴”的误会。面对梅龙镇酒家出色的档案管理,税务官员能不有所表示?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善解人意的虞达谦立即着人将协议书复印,交税务官员带回去归档。

据了解,类似以上主管部门反过来向被管单位索讨复印文件材料的事,在梅龙镇有过多次,远不止税务一家。这能说明什么呢?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凡被企业除名的职工,一年之内不得为其他单位所录用。

利益攸关的规定,迫使某些身怀一技之长,且有意“跳槽”的国营企业职工对一度曾很流行的“不辞而别”持审慎的态度。正当辞职,转而成为他们力争的目标。一时间,劳动仲裁部门这方面的业务量骤增。

几年前,梅龙镇酒家曾派出5名职工前往深圳开设分店。也许是受公平竞争、自由择业风气的影响,也许是由于“一切向钱看”的心理作祟,这5名职工先后萌生了“跳槽”的念头。梅龙镇酒家在餐饮业的声誉和他们本身所掌握的烹饪技艺,使“跳槽”变得易若翻掌,不止一位深圳老板对他们的选择深表赞赏,有意嘉纳。

于是,这5名职工对梅龙镇扬起了“拜拜”之手,然后一厢情愿地把辞职信留在了虞达谦的办公桌上。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素为人类的生存本能。尤其在率先卷入商品经济大潮的特区深圳,人们忽觉转世醒来,绳索已去,戒律已除,手脚活络非凡,一些人渴望以有限的本领赚取更多的钞票。这叫随潮流而动,虞达谦深表理解。但同时他又认为,任何时候都不必夸大这种生存本能的人格水平和人性水平,在道德评判的座标系上,它毕竟还居于一个低层次。摒弃固然不可能,铺张却也大可不必。有时,顽固地坚持这一生存本能,还将有害无益。譬如眼下,过河拆桥、背信弃义的行为方式历来为我们民族的道德观念所不耻。须知,企业为培养一名业务骨干是付出过代价的,尤其是上档次的厨师,决不是在自家小灶头上能训练出来的。如果听任“跳槽者”自由选择,岂不要导致人心涣散,人才再度大量流失的严重后果吗?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挣大钱,那么国家、集体又靠谁?

鉴于此,虞达谦苦口婆心,反复动员这5名职工重返岗位,一封封陈词恳切的信函频频飞返在上海至深圳的邮路上。

可是,对方毫无所动,拒不从命。

在这种时候,宽容是有害的。虞达谦不得不动用权威,对5名职工作出制裁:除名。

制裁一经宣布,深圳方面立即反响哗然。5名职工联名向有关劳动仲裁机构提出申诉,要求梅龙镇收回成命,批准辞职。

纠纷闹到有关上级部门。由于不了解情况,有的领导对虞达谦的处理方式颇有微词,认为未经必要的说服教育便作出“除名”决定有失之武断。

面对不明真情的指责,虞达谦胸有成竹地从档案中调出写往深圳的全部信函底稿,共10几封,一一摆在劳动仲裁部门的面前……

事实胜于雄辩。那儿位诡称虞达谦从未对他们进行过说服教育的“跳槽者”怎么也没有想到,虞达谦连这也归档。

仲裁结论是:根据国务院规定,职工连续旷工15天以上,企业有权将其除名。

……

采访结束,已是农历1989年小年夜的过午时分。漫步街头,融融冬阳辉洒在欢天喜地迎新年的人流中,给南京西路----上海的商业“银座”更添几多喜庆、几多祥和。马年在即,“马到成功”、“马不停蹄”、“万马奔腾”等等吉祥用语,早已挂在了许多人的口唇上。借马年的吉言,回望身后,我向浅藏在1081弄内的梅龙镇酒家致以“马”味十足的祝福……

(姜龙飞)




2008 ?上海市档案局 上海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